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新未来,极大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我们团结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同心同向、勇毅前行、再创辉煌的正确方向。
新征程,历史之河流奔腾向前,伟大复兴壮阔恢弘。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繁荣进步为立足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开启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到民族地区和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刻领悟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发展目标、战略谋划、工作方针。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增进对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激发各民族人民坚定“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着重点。结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新优势,积极拓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视野、新空间、新领域、新路径。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化差别化区域政策支持的力度,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增强其自身发展的韧劲、潜力、核心竞争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要以营造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环境为工作的着力点。当前要以国家组织实施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社会条件。努力形成各族群众在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的新态势。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心灵感悟力更深的命运共同体。
四是要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工作的着眼点。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要以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抓手,挖掘、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要大力推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提高各族群众交流交融的语言表达能力,共同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塑造“厚重博大、雍容雅致、大气磅礴、美美与共”中华文化形象。
五是要以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保障。法治是维护国家发展的根基,是维护各民族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要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民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国之大者”的思想自觉,要做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执法的模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六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中,同时嵌入到革命红色教育内容里。要构建课堂教学、社会生活、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清楚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认知“我们伟大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创”的观念。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工作开展,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社会氛围,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新征程新气象、新目标新伟业,我们要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起点、新要求,始终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和自信自强、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坚定目标、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迈开步伐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开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进步的新辉煌、新境界。
(作者:刘吉昌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